来源:济南大学报 2012-03-16 作者李妙磊系济南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0届毕业生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已经离开培养我的母校济南大学,来到香港留学一年半的时间了。现在,我已顺利完成了论文的答辩和课程的学习,顺利毕业了。从刚来到香港时的新鲜好奇,到随后的熟悉适应,再到现在的逐渐融合,我基本上经历了留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回首过往,种种欢乐悲伤,奇闻轶事,坦途波折,似一幅斑斓的画卷,虽然不长,却都是我不可磨灭的记忆。
一年半的香港生活,让我增长了见识,对香港理工大学的教学体制和教育方法有所了解,对香港的大学教育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对比母校的情况,引发了一些思考。借此机会,我想写一些真实的感受与学弟学妹们分享。
我是2010年9月入读的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生。我从一个本科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学生转专业到电子信息工程。理大的电子信息工程在亚洲有着很出色的排名,加上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来到理大的第一天就充满了欢喜之情。香港理工大学坐落于香港旺地九龙红磡,理大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明年将迎来75周年校庆。理大拥有先进的教学及科研设施,以全英语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国际化的学习环境。理大毗邻红磡港铁站及连接香港岛的海底隧道,交通便利。我们的校舍不大,布局十分紧凑,所有建筑安排在一个两层的平台上,各区域大楼之间以圆柱形的楼梯间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嵌以红色砖瓦,俨然像一座大城堡。我们每天穿梭和活动于“城堡”之中,非常方便。“城堡”里的楼舍相连,几乎任何两座建筑物之间都有连廊相通。课间转换教室,课后到食堂用餐,课余去图书馆借阅、自习都不过五分钟路程。虽然刚来到这里觉得校舍比较小不是很习惯,但是这里教学设施集中化,省去了不少时间,少了很多麻烦,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香港理工大学这座“城堡”里,惟一需要的通行证就是学生卡,它同时也是图书证、出入寝室通行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中心和寝室大门都有非接触式验卡机,只需将卡在验卡机上拍一下就可进入。由于少了换证这道手续,图书馆、实验室的利用率大大增加。学校的收费设施和网上教学的计分点收取也是通过它。
香港理工大学的通知、海报只有很少一部分张贴在校园里,一般的通知、海报都以贴子的形式挂在网上。这里的电子化程度非常高,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以自己学号命名的MyPolyU邮箱帐号。登入自己的PolyU,学校的新闻,校方的通知,学生会的活动,各种课程、讲座、比赛的海报都可以点击查看;同时可以收发邮件,查询更改选课记录,进入自己的网上硬盘。所以每天必须登入自己的PolyU账号已经成了一个习惯和必不可少的功课。为了方便同学及时收到讯息,PolyU每日不断更新,校园内图书馆、宿舍的公共休息室都安放了免费上网的电脑。
在香港理工大学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楼内,只要是公共场合,处处都布满了电视监控系统。起初感觉很不习惯,过了不久就适应了。之后我发现了它的好处:少了很多人为关卡,仅凭一张卡就可以畅通无阻,省去不少麻烦,而且有一种安全感。全程监视,晚上做完功课一人回寝室也不用担心。在校园内如果遗失了随身物品,只要到保卫部回放你的行程,一般都可以找回失物。
香港一向注重英语教学,香港本地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工作后很多时候也要用英语。大学里英语更是“第一语言”,不仅全部课程用英语教学,做作业、考试都必须用英语。香港理工大学开设不少专门针对以后工作的工作英语。通知、海报、学生手册基本上只用英文,可以很快地提高同学们的英语水平。
香港理工大学的宿舍楼只有一座,一共有21层。一楼是食堂,二楼是一些公用的学习休闲娱乐设施:自习室、洗衣房、卡拉OK室、台球室、乒乓桌、游泳池、游戏机室、电脑室、形体房、阅览室、健身室等,其中除了洗衣房和阅览室的按摩椅外,全是免费项目。寝室为两人一间,两间共一个洗漱卫生间,空调、冰箱、热水一应俱全。
我想着重介绍一下理大的图书馆。图书馆建的非常现代化,里面都铺有地毯。图书馆里有研读小间、L形长椅、电脑桌、可移动及折叠的方桌、沙发、小组研讨室、展览场地等各种设施来满足我们不同的需要。图书馆里新建了一个悠闲温馨、视野开阔的咖啡馆(Lib Cafe),这是一个让我们歇脚及休闲的地方。当我们在图书馆里温习或者写论文写的头昏脑胀时,都喜欢到Lib Cafe一趟,坐在沙发上,来一杯咖啡,闭塞的脑筋顿时舒畅,再温习或者写论文也会更加有效率。
我攻读的是香港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属于授课式研究生,专业知识难度并不大,很多先期课程都是在本科阶段学过的,这里的学习只是对知识的扩展和技巧的提高,难点在于英语。在全英语的教学环境下,你不但要能看懂听懂理解,还要能表达出来,这在课程中附带的演讲、演示以及论文的撰写中至关重要。来港的中国内地学生就读的大都是授课式研究生,原因无非是时间短、花费少,而且课程设置符合中国人的学习习惯。在香港的教育体系中,研究式课程是一个教育和职业的分水岭。真正适合且乐于做研究的人,就此向上,攻读博士,开始自己光辉的学术生涯;而不适合或志不在此的学生,权衡利弊后在这个层次上结束自己的学生生涯,开始另一种人生。
读授课式研究生的一大优势在于,你可以见识到许多不同领域、不同背景、不同风格教师的风范。通常来讲,有两种老师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是“学院派大牛”,这些老师往往都是教授级人物。在香港的大学体制下,教授很少,一个系也不过几个,通常只有某一个方面的学术权威才能被评为教授,其中也不乏国际级的大师人物。这些人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和精辟的见解。所以,如果他们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来给硕士生上课,那绝对是值得一听的,事实上也确实是堂堂爆满。我们专业有一个教授,久负盛名,我也是去听了他的课才切身地感受到了其独特之处:他总能在一个极其深奥的理论中,直接抓住核心,告诉你其中最精髓的地方。他常常会用一些浅显却贴切的例子来形象地解释一个抽象深奥的理论。这也许就是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的原因吧。
另一类“牛人”则是学校从业界高薪聘请来的专家。这些人往往已经在相关领域工作了许多年,并且取得了非凡的职业成就,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那些学院派教师不同,他们更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他们会告诉你在现实的工程中,哪些理论知识是最有价值的,哪些是可以简化忽略的。同时,他们也会提醒你一些工程中常犯的错误,甚至给你一些职业生涯的模拟训练。毕竟,做实际工程和做理论研究是完全不同的。我自己的硕士论文就非常有幸地选择了一位香港本土的教授作为我的导师。开始我选择他,因为看重了他的理论背景,而他也非常需要一个有数学本科背景的学生来做通信方面的一些研究。我非常崇拜他是一位教授,开始也非常自豪于跟着一位有名的教授,虽然他非常严格甚至于苛刻,而且作为香港的老师,并不接受和欣赏中国内地学生写的英语东西,在开始跟这个教授做课题的几个月中我真的过的很惶恐很艰难。我觉得自己一直引以为豪的英语水平在他的眼中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口语也一般,教授对我做的东西也总是摇头,这些一度让我很低迷。之后为了给自己争口气,我克服了香港花花世界的诱惑,用长达4个月的时间共攻读了教授给我的60多篇英文PAPER,他的要求之高一度让我很难跟上,但是在潜心学习了大量的英文PAPRE之后我的英文水平真的有了质的飞跃。教授每周会和我讨论论文的进度,他关注于我做了哪些努力和创新。他的要求只有一点,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这个要求看起来很简单,听起来很简单,不过就是一点创新嘛,其实做起来才知道是多么的难,不管你想做什么,教授总是能拿出一篇PAPER告诉你这个已经有人做过了,这种艰难的日子维持了长达半年,半年之后我才确定了自己要做的东西,终于找到了别人都没有做过,而自己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去做的东西。之后的半年,就是一边做理论一边做实验仿真,一边开始全英文的论文写作。
理大的教师都是来自外国或有过留学经历的本土教师,“国际背景”使他们的教学兼收并蓄,并能和国际接轨。在课程设计上大多都注意结合学科前沿。在这里,我们很荣幸地就接受到了前沿、务实、网络化的教学方法,也很幸运地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国际前沿的学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