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申请的本质


9年的时光,若倾之于物,你可以看风看雨看沧桑变迁;于人,可以看日月行走看人事更迭。即使是一个平凡者,也可以携带时光的一丝沧桑气质去追踪史实。我无意追踪史实,我不知道追踪到哪才能追踪到史实;追踪所及,无不是眼前这一摞摞一沓沓用9年时光换回的录取信。我只是简单的想起录取书的往事。

                                

2014年有位学生,211名校毕业,国内从医多年,军官等级,为了追求港大的入学,提前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去申请退出军籍的名额,并隐瞒着家人放弃所有的与福利,每天沉浸在图书馆学习雅思,靠兼职费去熬过申请的一年时光。他明知港大的成功率并非没有风险,还是义无反顾的走上申请的路,甚至堵上了自己能投入的一切。看着他那年的清冷生活,我不明白他如此执着的目的是什么。在我们很多学生里面,不一定要追求的如此“极端”。后来他说,自己太稳定的工作生活会限制自己的医学技能,当他看到很多年长的医生每天重复的工作,稳定的生活,优厚的待遇与福利,有限的病人案例,他就焦虑,害怕自己会在这个模式里重复与循环。所以他需要离开这个既定的生活圈去寻求更高一层的技能。原来,他担忧的本源是“荒废”。


在成年累月的申请工作中,我看过很多人,为了录取书,焦虑的走过,从乡下到城里,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越“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穷水尽疑无路”,又看过“柳暗花明又一村”。忧伤与喜悦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各种内心的声音交汇成一股“强迫”的声音。在历经很多坎坷后一路走来,才有一份满意的录取书。



这份难得的录取书,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用纸笔,用思想在申请上撞开的一条路,不就是你们每一个所盼望找到的那条路......可你们盼望的那条路本质又是什么?


如果你将录取变成了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那么不要嘲笑喧嚣,你已成为喧嚣;如果机构将教育变成了攀比,变成了资本,规模,排名的擂台,那么他无权谴责霸权,他已是霸权。既然申请不该作为现下你炫耀的资本,也不能成为未来你一定成功的保障,那么他何以使你安心?


我想,申请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阶段之固有的疑难。就如那位学生,他的冒险与放弃,是因为在他的人生阶段中遇到了瓶颈,遇到了疑难。瓶颈与疑难未必来自金钱,地位,也许是对自我认知的局限,对未来发展的焦虑,也许是环境的限制,是对转型的期望。也许是对就业的不满意,也或者是其他种种。这种瓶颈与疑难切实的在这时产生了,你决定申请。


在你人生周期的起伏中,录取书是你对那一阶段疑难的寻思,也是面对对下一阶段的勇气。这才是多数学生安心的本源。所以你对于录取书的爱多是抽象的,你并不像看待金钱,爱权利那样的爱,你知道他不是金钱,他也未必使你一定飞黄腾达,但更多的,是像自我认可与满足那般,对那一阶段突破瓶颈与疑难的勇气,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对未来尝试的勇气,那般深沉的,淡薄的爱。


可是,若爱也喧嚣,美也招摇,真诚沦为一句广告,这就有悖于你申请的初衷。我想到一些学生,为同一个专业罗列了几十所学校,再从各种排名中犀利的对比,从1-9列出后,选择了最前面的几个。可结果又常常使他动摇,犹豫,在录取书下来后又一轮客观因素的对比,最终选择了其中一所。而往往在毕业后,这些学生也时常不满意,觉得读研不是想象的那个样子,而灰心丧气,而后悔。


也许,关于申请的本质与目的,任何形而上的答案容易让人失望,比如你认为的排名,比如排名能保障你的就业优势,比如就业能带给你的金钱与前途...


当然,我并不是说你要清高到不必理会纷繁的实际生活,洁癖到把一切未来的变迁虚无的干净,不是的。只是生活的谜面变化多端,错综复杂的机遇与发展难免让你陷入迷茫,而渐渐丧失信心。亘古不变的,是你对于一个过去阶段的总结,去面对的勇气,对于下一个阶段的敢于想象与追求。这已足够。


每一处生活经历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的一处景观,一次机遇,未来的路途还是一样在于无限之间。


这就是申请的本质。是我眼中录取书的含义。




上一篇:没有
下一篇:自由的心,平等的风景  [2018-03-26]